9月18日,第一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拉开帷幕。开幕式上,主办方现场获赠140吨来自钦州市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新增红树林碳汇,用于抵消论坛期间有关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广西首次创新性通过“蓝碳”交易实现“零碳”办会。
捐赠仪式
据悉,受赠红树林碳汇来自9月15日在北部湾产权交易所挂牌成交的广西首宗“蓝碳”交易500吨总量中的一部分。具体标的为广西钦州市2020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中自贸区钦州港片区孔雀湾区域新增红树林项目碳储量,项目由自贸区钦州港片区自然资源和住建局管理,项目投资建设方为中交城市投资广西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有限公司。经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核算,该项目中11.72公顷红树林总碳汇量为1278.78吨,此宗交易转让其中500吨。历时5天的竞价,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成功摘牌。
据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根据生态环境部《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规定标准核查和评价,9月17日—19日活动举办期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39.56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捐赠使用孔雀湾区域新增红树林项目减排量140吨进行足额抵消实现“碳中和”,首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成功实现“零碳”办会。
据了解,“零碳”办会是指以举办的会议为对象,按照碳减排措施的实施、碳排放预算、碳排放干预、碳排放量核算与评估、碳中和评价、碳中和标的物的交易与抵消,确保会议碳中和。此次广西首次利用海洋碳汇实现论坛“碳中和”,是深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的创新探索。
近年来,广西海洋部门助力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全力推动广西“碳达峰十大行动”,积极探索蓝碳开发交易。2022年3月,广西开展蓝碳交易先试先行工作得到自然资源部支持。目前,广西海洋局组织编制完成《广西蓝碳工作先行先试工作方案》《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汇调查评估和碳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蓝碳科学研究为基础,以蓝碳增汇体系为支撑,以蓝碳经济发展为驱动,统筹协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与修复,加快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